- 杨蕾;徐初阳;周欢欢;李兴平;
通过对望峰岗选煤厂煤泥性质的分析,说明入浮平均粒度较粗,各粒级煤泥灰分均在30%以上,嵌布较均匀,单体解离度低,为浮选降灰带来困难;煤泥表面接触角较小为50.06°,说明其天然可浮性较差,经捕收剂十二烷或柴油处理后,煤泥接触角增大,煤的可浮性提高;若要求精煤灰分为14%,则标准浮选精煤产率约为65%。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煤浆质量浓度为80 g/L,捕收剂用量为800 g/t,起泡剂用量为128 g/t时,煤泥浮选效果较好,浮选完善度最高为66.94%,精煤灰分符合要求,精煤产率较高为71.67%。最后以捕收剂、起泡剂和煤浆质量浓度为正交因素设计正交试验,考察各因素对煤泥可浮性的影响,并得出最佳浮选药剂制度。结果表明:当捕收剂用量为1000 g/t,起泡剂用量为42 g/t,煤浆质量浓度为60 g/L时,煤泥浮选效果最好,此时精煤产率为71.59%,精煤灰分为14.30%,达到高产降灰的目的。
2013年06期 v.19 5-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阅读次数:718 ] - 葛咸浩;
介绍了弛张筛的工作原理,说明其具有维护量小、运行可靠、筛孔不易堵塞、适于难筛物料等特点。论述了伯特利弛张筛和宾得弛张筛的性质,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工业化筛分试验,根据结果绘制各筛面分配曲线,对比了筛分效率和平均分配误差。结果表明:伯特利弛张筛的上层筛分效率为92.35%,高于宾得弛张筛的86.01%,筛分效果优于宾得弛张筛,而伯特利弛张筛的下层筛分效率仅为55.70%,低于宾得下层的76.53%,筛分效果不如宾得弛张筛;伯特利弛张筛的分配粒度均小于分级粒度,而宾得弛张筛的分配粒度均大于分级粒度;宾得弛张筛上下层筛板的平均分配误差均小于伯特利弛张筛。综合对比后说明宾得弛张筛在红柳选煤厂的应用效果更佳。
2013年06期 v.19 9-1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阅读次数:740 ] - 孙卫东;
阐述了煤泥重介旋流器的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通过小筛分试验、小浮沉试验和分配曲线分析煤样性质。煤泥重介旋流器分选下限已达到0.10 mm,溢流精煤灰分由入料17.78%降至14.76%,底流灰分达到36.19%,起到了降灰作用;煤泥重介旋流器溢流精煤累计灰分为9.97%,小于精煤产品灰分要求;分选密度δp为1.55 kg/L,可能偏差E为0.085,分选效果达到设计要求。煤泥重介工艺自2011年在赵各庄选煤厂应用以来,使用效果较好,1.00~0.25 mm粗精煤灰分由原来的14%降至11%以下,避免了对精煤产品的污染,降低了浮选系统的入浮煤泥量;精煤损失较低,洗选效率达到90%以上。最后针对煤泥重介工艺存在的合格介质分流量调节空间受限、煤泥合格介质密度调节滞后、精煤产品分级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2013年06期 v.19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阅读次数:716 ] - 荆萍;
通过对红庆梁邻近矿井煤质资料的分析,说明红庆梁原煤具有低灰、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的特点。根据红庆梁选煤厂原煤特性及产品方案,提出采用弛张筛对原煤进行深度筛分,有效利用重介浅槽,降低块煤洗选下限的优化思路,最终确定红庆梁选煤厂工艺流程为:原煤经弛张筛进行6 mm分级,150~6 mm入块煤重介浅槽系统洗选,出精煤和矸石产品,-6 mm末煤直接作为末煤产品销售。最后对选用工艺的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原煤经重介浅槽分选后+13 mm灰分由13.54%降为6.38%,6~10 mm灰分由12.86%降为6.43%,说明重介浅槽分选机对13~6 mm末煤具有良好分选效果。弛张筛在谢桥选煤厂和张集北选煤厂使用效果很好,分级效率达80%以上,设备安全可靠。
2013年06期 v.19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阅读次数:688 ]
- 白中华;赵玉冰;黄海东;杨文辉;张向洲;穆静静;张培林;史亚微;
介绍了国内外典型的褐煤干燥提质技术和褐煤干馏技术以及这两类技术的优缺点。阐述了中国褐煤提质市场和主要干馏工艺的发展建设现状,总结了中国褐煤提质工业的发展情况。2008—2012年,中国干馏提质项目明显增加,而干燥提质项目数量基本稳定,多用于坑口电厂的电煤干燥;2010年项目总量和投资额出现低点,2011年以后,中国褐煤提质项目投资额成倍增长。阐述了目前国内主要的褐煤干馏提质项目主要有国富GF褐煤提质工艺、LCC提质工艺、DG工艺直立炭化炉工艺、ZDL工艺等,并对各项目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最后提出了中国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为:减少褐煤直接燃烧,加大褐煤提质再利用;以褐煤干馏提质为主,辅以干燥提质;褐煤资源的多联产梯级利用逐步成为褐煤资源利用的主导;褐煤提质装备系统大型化将是褐煤综合利用系统装备开发的发展主流。
2013年06期 v.19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阅读次数:899 ] - 苏怀兴;韩艳娜;尤菠;孙宝林;Arash Tahmasebi;赵欢;余江龙;
中国褐煤储量丰富,但较高水分极大地限制了其开采和利用,对其进行脱水提质是解决褐煤高效利用的关键。通过热重分析仪(TGA)对HL和YN的不同粒径褐煤,分别在50,80和110℃等温干燥2 h。结果表明:在每个干燥温度下煤样都能达到恒重,随着温度的升高煤样总失重增加,说明煤中水分与煤表面之间具有不同的结合强度;随着水分的降低,水分蒸发所需能量增加,煤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其中包括氢键和微孔对水的束缚力。粒径0.250~0.150 mm、水分26.61%的HL褐煤在50℃干燥后,水分降至6.96%,此时水分以分子层水的形式存在;干燥温度升至110℃时,煤中水分并未明显降低,说明煤中官能团与水分子间形成的氢键对水分有强烈的吸附作用。HL褐煤50℃干燥后,0.150~0.074 mm和0.074~0.038 mm煤样残留水分分别为6.52%和3.93%,均低于0.250~0.150 mm煤样的6.96%,说明0.250~0.150 mm煤样中不能脱除的残留水是孔隙水,被禁锢在狭小空间内。
2013年06期 v.19 30-3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阅读次数:873 ] - 李慧娟;赵从;丁瑞;邵先祥;郑晨晨;王力;
采用BBD(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设计实验,利用实验室保存的菌株ND(Acinetobacter sp.ND)研究了煤浆质量分数、菌种接种量、煤样粒度等因素对高硫煤中有机硫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ND在煤浆质量分数20%、接种量50%(OD600=1.2)、煤样粒度0.125~0.097 mm的条件下,经30℃,160 r/min摇床培养8 d后,高硫煤中有机硫脱除率达71.31%;其中各因素对煤样有机硫脱除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煤样粒度>煤浆质量分数>接种量,煤样粒度和煤浆质量分数的交互作用显著,而煤样粒度与接种量及接种量与煤浆质量分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最后通过对比脱硫前后煤样的红外光谱分析了有机硫的脱除机理,脱硫后煤的碳骨架变化小,但煤样的硫特征峰明显减弱,说明菌株ND能打断煤中SO和—S—S—键,使之变为可溶性硫成分以实现有机硫的脱除。
2013年06期 v.19 35-3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阅读次数:640 ] - 赵家云;赵跃武;
基于云南褐煤半焦的独特性能,试验采用褐煤半焦替代50%的冶金焦冶炼硅铁。研究了褐煤半焦粒度、活性、灰分等指标对生产硅铁的影响。结果表明:入炉褐煤半焦水分应控制在10%左右;半焦中-4 mm组分不应超过10%,4~6 mm质量分数应达到50%左右;半焦化学活性高对冶炼硅铁有利,但同时提高了还原剂灰分中Al2O3的还原率,对生产75%硅铁不利,因此褐煤半焦用作冶炼硅铁的灰分应不超过7%。通过混合焦和冶金焦的应用试验,说明采用混合焦的产品中Al平均质量分数为2.27%,ω(Al)<2%的产品率为28.56%,比同期全部用冶金焦下降7.39%;采用混合焦的电耗下降37 kWh/t,还原剂耗量增加了3.2%,低Al产品率稍有下降;褐煤半焦部分替代冶金焦生产硅铁是可行的,且具有一定的节电降耗作用。
2013年06期 v.19 40-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阅读次数:988 ] - 张志朋;彭靖恺;邹志勇;
介绍了中国国标规定的4种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艾士卡法、高温燃烧中和法、库仑滴定法和红外光谱法。采用不同方法对5种标准煤样进行全硫测定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艾士卡法的准确度最高,艾士卡法、库仑滴定法、红外光谱法的测定值无显著性差异,与标准值的相关性均较好,且均在标煤的不确定度范围内;高温燃烧中和法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的相关性最差,测定低硫标煤时结果偏高,偏离标煤的不确定度,测定高硫煤样时结果偏低。通过对比4种方法的原理、适用煤种、优缺点及应用场合,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小测量误差的措施,如严格按照标准采样、制样、测样,加强质量管理,定期用标样对仪器进行检定和校验等,最大限度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2013年06期 v.19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阅读次数:788 ] - 周新良;
阐述了新疆哈密地区低阶煤具有高水分、高挥发分、低灰、低硫等特点。通过煤炭热解、半焦成浆、半焦活化、半焦燃烧和焦油馏分试验,对热解提质与其他工艺优化组合的多联产应用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论证。结果表明:热解半焦具有低硫和灰熔融性较高的特性,完全符合喷吹煤标准;半焦可替代混合煤制浆,成浆浓度可达62.00%以上,黏度适中,流动性、析水情况均较好;半焦活化后对高浓度焦化废水污染物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挥发酚脱除率达99.65%,处理后废水含酚2.23 mg/L;半焦在减少细粒物排放,降低锅炉积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焦油馏出温度<360℃的馏分体积分数为48.96%,且酚油体积分数达15.68%。最后对热解提质多联产技术的经济性进行分析,采用LCC技术干燥热解处理低阶煤利润可达52264万元/a。
2013年06期 v.19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阅读次数:870 ]
- 邹志勇;杜娟;彭靖恺;张志朋;康兴快;
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理论基础上,结合目前煤种全硫监测工作实践,从监测技术人员的选择、现场样品采集、运输和保存、监测仪器、实验室分析的条件控制及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几个环节做好质量保证,介绍了桂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部分煤中全硫实验的质量管理过程。结果表明:桂林市燃煤中全硫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质量控制指标,确保了桂林市燃煤全硫监测工作的质量,使全硫监测结果达到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的质量要求。
2013年06期 v.19 89-9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阅读次数:726 ] - 刘立;董震;蔡觉先;董波;李颖泉;
中国铁路煤炭运输以敞车车型为主,在运输过程中对铁路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扬尘污染。为了解决铁路煤炭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污染问题,研发了新型环保扬尘覆盖剂及自动喷洒系统装置。自动喷洒系统可实现扬尘覆盖剂溶液自动配置;溶液浓度、黏度、电导率、温度等数据在线监测;喷洒量根据车速自动调节;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实现喷洒作业,不需停车等特点。自动喷洒系统适应各种C车型,具有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可靠、喷洒均匀,自动识别牵引机车和混编列车等优点,不影响机车车辆的安全和正常运行。自动喷洒系统人工使用量少,自动化程度高,抑尘作业成本比传统喷水降尘,遮盖篷布等方法低,实现了新型抑尘技术在铁路煤炭运输抑尘领域的工业化推广应用。
2013年06期 v.19 97-9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阅读次数:597 ] - 吴元锋;仪桂云;刘全润;李风海;赵丽伟;马名杰;
随着煤炭资源利用量的增加,粉煤灰排放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根据灰色预测模型估计到2020年中国粉煤灰排放量将达到9亿t。如何利用好粉煤灰,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占地面积,增加工业产值等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对粉煤灰物理化学特性概述的基础上,对粉煤灰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归类,并从农业(土壤改良、肥料),建材(混凝土、砖块、水泥、砂浆、陶粒、泡沫玻璃、拒水粉等),化学工业(提取铝元素、合成分子筛、橡塑复合材料、造纸),环保(污水处理、烟气净化)等方面进行分类阐述,对粉煤灰的利用方向提出了建议。
2013年06期 v.19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阅读次数:874 ]
- 吴子科;
振动床混流干燥系统由热风系统、干燥系统和除尘系统三部分组成,旨在降低褐煤水分,提高单位褐煤的发热量,以提高褐煤质量。由于振动床混流干燥是一种新型干燥系统,因此需要对干燥系统进行测试,并研究振动床混流干燥系统的热效率。通过现场测试,针对不同煤流量分别测得干燥系统进出口的温度、湿度、风量及测定干燥前后煤样的水分及发热量。采用了熵焓值计算方法,得出干燥不同煤量所需的理论风量。通过对比理论风量与测试风量,分析研究干燥系统的热效率,找出干燥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和干燥系统改进的方法,为振动床混流干燥系统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2013年06期 v.19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阅读次数:691 ] - 尹茂;
介绍了新庄选煤厂工艺改造后,重介分选系统工艺环节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了2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在结合现有工艺特点、厂房设备布置、原煤可选性多样化、改造资金投入的基础上,选择了预先脱泥无压给料分选工艺解决方案,并且通过从分选精度、数量效率、产品带介、脱泥效果、经济效益方面的比较,表明预先脱泥无压给料分选工艺在新庄选煤厂应用效果显著,每年可多创利润780多万元,也为其他选煤厂新建、改扩建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2013年06期 v.19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阅读次数:701 ] - 余海清;陈荣;严儒亚;
为了解决当前重介选煤厂重视介质价格、轻视介质质量的问题,从现场实践出发,对介质质量与精煤回收率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对影响精煤回收率的诸多因素进行梳理,通过加强介质质量管理,指标考核制度,四级巡检制度,编码定量管理,设备台帐管理,协同奖惩制度等举措,提出以介质性价比作为判定介质消耗的主要依据,进而加强技术管理,对选煤厂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有重要意义。
2013年06期 v.19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阅读次数: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