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杨;章新喜;李海生;
以CFD计算软件FLUENT为平台,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的离散相模型对实验室研制的潮湿细煤气流分级机内的空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分级机中流场的气流速度、流场静压、流场湍动能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粒径细粒煤在分级机中的运动轨迹。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分级机内多孔层的设置可造成压强和流速阶跃,增强多孔层上方区域的流速,提升气体对细粒煤的携带作用;导流板的设置使入料口到细料出口间出现了较强的流带,有利于细粒煤分离;导流板和倾斜多孔层的设置使分级机内压差最大且湍流较弱,有利于颗粒分散,实现小颗粒与大颗粒的分离,提高分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中等粒径团聚体的破碎、分散,但对大粒径团聚体的分裂破坏作用有限。
2013年05期 v.19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阅读次数:545 ] - 王建军;刘春龙;
针对平朔一号井选煤厂细砂岩含量高造成的浓缩机压耙,滤饼变薄,加压过滤机处理能力下降等问题,通过分析分级旋流器底流和溢流的粒度组成,说明旋流器底流粒度较粗,灰分较高,导致精煤"背灰",影响精煤质量;溢流粒度较粗,灰分较低,导致溢流跑粗量大。通过增加一期、二期工程和粗煤泥分选、回收系统对煤泥水系统进行改造。一期工程中,煤泥入浓缩机前回收细砂岩;二期工程中,将煤泥中细砂岩分离出来,煤泥和细砂岩采用两段浓缩两段回收。最后对选煤厂改造效果进行分析,改造后浓缩机入料中高灰细砂岩数量减少,减轻了浓缩机负荷,保证了加压过滤机、浓缩机的稳定生产;避免了细砂岩对精煤的污染,提高了精煤产率,优化了产品煤质量;选煤厂每年多产精煤86.49万t,年销售收入增加4.63亿元;节省了维修成本和材料成本,减轻了员工劳动量,增加了选煤厂处理能力。
2013年05期 v.19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阅读次数:609 ] - 徐茂伟;杜伟;
针对申家庄煤矿选煤厂粗煤泥含量高引起的浮选尾矿跑粗、高中损、高介耗等问题,结合TBS分选原理及应用效果,采用TBS干扰床分选机对粗煤泥分选系统进行改造。具体措施为:加大原煤脱泥筛入料水冲溜槽的流量和冲洗力度,筛前段加设分流板,提高脱泥筛的脱泥效率;缩短倾斜板浓缩机的倾斜板间距,提高倾斜角度,减少溢流中粗颗粒含量;更换小筛孔筛板,增加喷水设备,提高脱介效率。改造后倾斜板浓缩机溢流中+0.500 mm粗颗粒产率由10.10%降为2.10%,改造效果明显;浮选压力明显降低,提高了精煤产率;TBS对粗煤泥分选效果良好,精煤质量和产率均大幅提高;介耗降低1.11 kg/t,中损降低4.76%。
2013年05期 v.19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阅读次数:578 ] - 侯赞学;陈修奇;
分析了新巨龙选煤厂主要存在药剂与煤泥作用时间短、浮选药剂捕收性能差和浮选加药不可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增加加药设施和加药点,延长药剂与煤泥的作用时间;根据煤泥性质,选择合适的捕收剂;增加可视化浮选加药槽,实现药剂添加可视化等措施对选煤厂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入浮煤泥和浮选药剂得到充分混合,提高了入浮煤泥的矿化效果;浮选加药装置的可视化便于浮选司机根据浮选效果及时调整药剂添加量。选煤厂浮选药耗由原来的0.34 kg/t降至0.27 kg/t,浮选精煤抽出率由68%提高至76%,有时甚至达到80%以上;捕收剂和起泡剂的质量比由原来的12∶1提高至(18~20)∶1;浮选精煤泡沫易碎、浓度高,加压过滤机排料周期维持在100 s左右;节省药剂费用275.7万元。
2013年05期 v.19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阅读次数:597 ] - 陈烨;涂亚楠;
通过分析大淑村选煤厂煤泥水性质,说明选煤厂溢流水含有大量极细粒黏土矿物,导致煤泥水沉降效果差,介耗增加,选煤生产无法正常运行。针对以上问题,选煤厂选用聚合氯化铝(PAC)为凝聚剂,聚丙烯酰胺(PAM)为絮凝剂,研究了药剂对煤泥水沉降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凝聚剂和絮凝剂的添加方式和最佳用量,并选用聚合氯化铝铁(PAFC)代替PAC进行对照试验,验证PAC和PAM药剂组合的沉降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凝聚剂用量的增加,煤泥水澄清效果逐渐变好,煤泥压缩效果变差;随着絮凝剂用量的增加,煤泥水沉降速度增加,煤泥压缩效果先增加后降低。PAC+PAM是大淑村选煤厂的最佳药剂组合,PAM用量为500~700 g/t,PAC用量为25~30 kg/t时,煤泥水沉降效果最好。试验对改进大淑村选煤厂煤泥水沉降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3年05期 v.19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阅读次数:549 ] - 张常明;
分析了砂沟选煤厂原煤性质,说明煤1属中灰煤、较难选煤,原煤易碎,粒度细,煤泥、矸石含量大;煤2、煤3分属高灰煤、极难选煤和低灰煤、易选煤,煤中含夹矸,煤泥量大。通过分析砂沟选煤厂产品结构和设备选型,将选煤工艺分为原煤准备系统、脱泥分选系统、产品脱介脱水系统、TBS粗煤泥分选系统、介质回收机添加系统、浮选及煤泥水系统;确定选煤方法为:100~50 mm动筛排矸,50.0~1.0 mm脱泥有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1.00~0.25 mm粗煤泥TBS分选,-0.25 mm细煤泥浮选机浮选。最后对主厂房,准备、浓缩及产品仓,输送带通廊进行了厂房布置,说明砂沟选煤厂优化设计具有产品结构合理、选煤方法先进、工艺设计适应煤质特性、设备先进可靠、自动化程度高、厂房布置空间宽敞、便于操作检修等特点。
2013年05期 v.19 21-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阅读次数:556 ] - 王云霄;
通过分析霍尔辛赫选煤厂工艺流程,发现其主要存在-0.5 mm煤泥未有效分选,粗煤泥脱水效率低,末煤系统生产能力不足等问题。分析了选煤厂煤泥性质,说明-0.25 mm煤泥各密度级分布不均,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1.3~1.4,1.4~1.5,1.5~1.6 kg/L三个密度级;当精煤灰分为10.50%时,浮选精煤理论产率为77.53%,理论分选密度为1.518 kg/L,δ±0.1含量为40%,可选性为难选。通过增加浮选环节,更换卧式离心脱水机和增加1套末煤系统对选煤厂进行扩能改造。改造后,-0.25 mm煤泥实现有效分选,提高了精煤产率,减小了浓缩机处理量,降低了煤泥水系统压力;提高了粗煤泥脱水效率,满足了产能提升要求和精煤产品的水分要求;提高了末煤系统处理量,确保整个分选系统的平稳运行;选煤厂年增加销售收入22560万元。
2013年05期 v.19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阅读次数:564 ] - 齐善祥;
针对白羊岭选煤厂介耗偏高的问题,通过在脱泥筛筛面新增一段喷水,加大脱泥力度,降低介质系统煤泥量;调整喷水高度、喷嘴安装角度,后移喷水管道,增加喷嘴,提高喷水脱介效果;增设篦子,定期清理、更换筛板,合理调整磁选机底流孔开度,提高磁铁矿回收率;自制煤泥水处理药剂添加装置,灵活控制调节加药量,保证洗水水质;改善介质粉仓储环境,减少介质粉管理流失;组织实施"跑冒滴漏"专项治理活动,加强介质管理,减少介质消耗。改造后,选煤厂介耗由原来的1.20 kg/t降至目前的0.50 kg/t,仅磁铁矿消耗一项每年可节约成本168万余元,经济效益显著;有效改善生产现场作业环境,提高选煤厂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为建设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奠定基础。
2013年05期 v.19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阅读次数:537 ]
- 侯殿坤;张太宝;张院生;李伟;
论述了煤炭脱硫方法主要有燃烧前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燃烧中的固硫技术及燃烧后的烟道气脱硫技术,提出目前可行且环保的脱硫方法主要是选煤技术脱硫与生物技术脱硫。阐述了有机硫、无机硫的脱除机理,提出了生物脱硫方法主要有微生物浸出法、微生物浮选法及微生物絮凝法,并对3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基于3DMINE软件,选用距离幂次反比法对钻孔进行插值以生成矿体,选用普通克里格法对矿体赋以含硫率,并最终建立矿体三维模型。采用燃烧前物理与生物结合方法对某矿进行脱硫分析,结果表明:6-2煤层含硫量为0.59%~1.00%的区域无需脱硫,含硫量为1.00%~1.72%的区域进行选煤脱硫,含硫量为1.72%~2.47%的区域进行生物脱硫,而2.47%~2.93%区域生物脱硫后的含硫量为1.00%~1.19%,还应进行有机硫的脱除。
2013年05期 v.19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阅读次数:603 ] - 朱金波;杨连柱;刘海增;韩信;张宜红;邱轶兵;
分析了顾桥选煤厂动力煤生产流程和末煤分流调节系统功能,提出对末煤分流调节系统进行组合优化的必要性。在充分考虑生产工艺和厂房空间的基础上,设计了可对末煤入选量进行预测的动力煤选煤厂商品煤质量动态控制系统,研制了可实现入选量自动控制的新型分流装置。运用动力煤选煤厂商品煤质量动态控制系统后,顾桥选煤厂产品灰分和要求灰分最大误差由0.67%降至0.37%,最小误差也由0.09%降为0,完全符合±0.5%的误差调整要求。控制系统的运用使末煤入选量实现了自动加减,入选量控制波动范围由原来的±80t减少至现在的±30 t;减少了现场职工的劳动强度,末煤入选量控制更加合理,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商品煤质量可根据用户要求灵活调节,实现无极调灰。
2013年05期 v.19 38-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阅读次数:544 ] - 王秋湘;王忠民;
依据GB/T 214—2007《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运用定量分析化学实验方法,从煤样的伴熔,水抽提,BaSO4的沉淀、过滤、洗涤、灼烧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艾氏卡法测定煤中全硫应注意的操作细节及规范操作方法、步骤。煤样伴熔时,应准确控制熔样温度与时间;水抽提时应保证清洗坩埚用水量约为50 mL;BaSO4沉淀时应做到稀、热、慢、搅、陈;沉淀(或残渣)的过滤和洗涤必须不间断一次完成;过滤应按照倾泻法、转移沉淀(或残渣)至漏斗上、清洗烧杯和漏斗上的沉淀(或残渣)3步进行;BaSO4沉淀灼烧时,应将滤纸卷成三角锥形,包好沉淀后放入坩埚;将坩埚放入冷马弗炉中,在200~250℃灰化滤纸,800~850℃下灼烧20~40 min。细化和规范艾氏卡法测定煤中全硫的实验步骤,不仅增强了项目的可操作性,也确保了测试结果的准确、可靠、稳定。
2013年05期 v.19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阅读次数:507 ] - 蔡念庚;
分析了国内外典型褐煤干燥技术的原理、关键参数、技术特点等,并从技术适应性、工艺条件、干燥效果、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比较。结果表明:美国K-Fuel工艺要求入炉粒度较其它技术大,适应性稍差;褐煤提质后均可作为锅炉燃料。干燥温度越高,褐煤干燥效果越好。德国泽玛克管式干燥成型技术、美国K-Fuel工艺为带压干燥,其他工艺为常压工艺。5种工艺可降低水分7.0%~25.0%,增加热值3.24~5.94 kJ/g;澳大利亚BCB工艺、神华HPU-06工艺、德国泽玛克管式干燥成型技术产品为型煤,规格可调;其他工艺产品粒度变小。神州干燥-干选联合工艺回吸可能性大、自燃特性改善不明显,其余工艺深度脱水后可防止自燃,不易回吸。5种工艺污染物排放均较为简单,对环境影响较小。
2013年05期 v.19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阅读次数:510 ] - 朱斌;李备;黄磊;庞永亮;贾瑞清;
在分析多种褐煤无黏结剂成型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褐煤成型特性的其他内因。介绍了褐煤无黏结剂成型的粉体力学模型,同时对无桥、液桥、固桥3种黏结类型下的平均颗粒抗拉强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探讨了在褐煤成型过程中,不同阶段相应的主要黏结力,并得出褐煤型煤最终产品的强度取决于颗粒间形成的固桥黏结力。研究表明:确定合理的外部条件,使颗粒间形成合适的固桥黏结力,即可满足褐煤运输和加工利用所需强度。
2013年05期 v.19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阅读次数:566 ]
- 王向辉;许明;门卓武;翁力;
费托合成工艺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催化剂及其还原工艺的选择。本文简要介绍了费托合成催化的种类及其应用领域。详细介绍了催化剂还原过程,包括催化助剂的影响、还原过程的晶态结构演化、还原动力学以及还原工艺。最后重点介绍了还原气氛、还原空速、还原温度以及还原压力等还原参数对费托催化剂合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还原过程呈现明显的多相还原复杂行为,合理的助剂添加和还原参数选择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还原性、活性和产品选择性。
2013年05期 v.19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阅读次数:571 ] - 张晶;孙显锋;乔婧;拓婷婷;付刚;闵小建;
根据工艺路线不同,对合成气一步法、合成气两段法、合成气联产芳烃3种工艺进行分析。发现合成气一步法采用复合催化剂,由F-T合成催化剂与芳构化催化剂复合而成,或甲醇合成催化剂与芳构化催化剂复合而成,将合成气直接转化为芳烃,芳烃选择性较低,为50%左右;合成气两段法是在2个反应器中,分别采用甲醇脱水催化剂,芳构化催化剂,一段将合成气转化为二甲醚,二段将二甲醚转化为芳烃,芳烃选择性可达80%。合成气联产芳烃是在生产各类油品的同时富产芳烃,是目前较易实现工业化的一条路线。最后对合成气制芳烃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2013年05期 v.19 60-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阅读次数:491 ] - 徐春霞;
煤焦油的深加工可以减轻对石油产品的依赖。简要介绍了中低温煤焦油与高温煤焦油的性质和组成,发现原料煤种、热解工艺不同,生产的煤焦油的组成和性质也有较大差别。重点从煤焦油蒸馏前的准备,焦油蒸馏工艺,煤焦油馏分的加工,煤焦油加氢改质4个方面介绍了煤焦油的加工工艺。最后根据煤焦油中的馏分,介绍了其加工产品的用途。
2013年05期 v.19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阅读次数:759 ] - 苏艳敏;郑化安;付东升;李克伦;肖荣林;吕晓丽;
利用高性能催化剂将煤基合成气制成低碳混合醇成为煤基合成气利用的新方向,催化剂的选择成为合成反应的关键。介绍了改性甲醇合成催化剂、改性Fischer-Tropsch合成催化剂以及贵金属铑基催化剂等催化剂及其特点。作为Fischer-Tropsch合成催化剂之一的Cu-Fe基催化剂因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具有较高的活性、醇和C2+醇选择性而被广泛应用。重点介绍了Cu-Fe基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机理,以及主组分、助剂、载体类型和制备方法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2013年05期 v.19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阅读次数:748 ]
- 张永刚;
水煤浆是一种技术成熟的燃料和化工原料,本文通过研究水煤浆技术及水煤浆行业在国内的生产销售、市场供求情况,综合该行业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对水煤浆行业进行PEST分析,进而得出水煤浆行业发展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为水煤浆行业的相关方提供决策依据。
2013年05期 v.19 85-8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阅读次数:439 ] - 郭琴红;
为了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消耗、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促进煤炭工业节约、清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介绍了选煤厂在总图、工艺设计、设备选型、供电系统、地面建筑、给排水系统等方面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结果表明:选煤厂在自身能源生产过程中主要消耗电力、水等各种形式的能源,其单位产煤量的能源消耗量直接影响煤炭生产的成本和经济效益,通过实施节能管理措施或技术改造方式,降低煤炭生产过程的能耗,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是选煤厂节能的最终目的。
2013年05期 v.19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阅读次数:495 ] - 张世鑫;刘冬;邵飞;罗英强;李万胜;
煤矸石是采煤和选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约占原煤的10%~20%。目前中国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较低,为62.2%左右,造成煤矸石堆积量日益增多。大量煤矸石长期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而且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威胁到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结合国内外煤矸石综合利用情况,探索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工艺。结合煤矸石减排技术、煤矸石直接利用技术、煤矸石改性利用技术、煤矸石燃烧后利用以及矸石山自燃热能利用技术,大胆提出了几种煤矸石综合利用工艺设想,希望能对国内煤矸石综合利用企业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2013年05期 v.19 92-9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阅读次数:585 ] - 吴杰;邹进;朱彤;
贵州省是产煤大省,年产量在1.4亿t以上,其中动力用煤在7000万t以上。由于电价比较低,煤炭在价格上和省外有较大差异,因此贵州省煤炭交易过程中,掺入煤矸石和矸石、各种非煤物质比较常见。利用煤及煤矸石、矸石按干基高位发热量的不同对其进行明确的分级命名,使煤炭生产经营中动力配煤行为更加规范、合理,有利于提高中国动力煤质量,并能有效节约宝贵的煤炭资源,对环境保护等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3年05期 v.19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阅读次数:463 ] - 葛光荣;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简称生物质发电)是世界上仅次于风力发电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中国现行审批体制将环境影响评价规定为项目核准备案的前置条件,而该类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所能提供的工程技术资料并不满足环评需要,因此如何在该阶段合理确定烟气排放浓度,进而评价治理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预测大气环境影响,均成为该类项目环评报告编制及评审的重点问题。由于国家尚未颁布相关计算规范,环评在如何确定该类项目烟气排放源强的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拟以某1×30 MW生物质发电项目为例,提出综合运用类比法、物料衡算法、实测法及查阅相关实验资料法确定生物质直燃锅炉烟气源强的方法,以期探索相关规范尚未颁布情况下的解决方案。
2013年05期 v.19 99-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阅读次数:528 ]
- 郭宾宾;付令怡;庞明瑾;
矸石是采煤和选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济三煤矿产生的矸石由汽车向矿外排放,给矿井的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带来较大危害,另外由于汽柴油价格上涨,工程汽车维修费用高,汽车排矸提高了矿井的生产成本。为此提出了安装大型齿辊式破碎机,取消大块矸石手选,修建矸石外排输送带,将各排矸点的矸石统一集中向矿外排放的解决方案。新方案实施后,不但可以取消手选,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及安全事故率,更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矿井的清洁生产。
2013年05期 v.19 103-10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阅读次数:560 ] - 李玲;汤达祯;许浩;孟艳军;喻廷旭;
煤储层渗透性是寻找煤层气有利开发的关键参数之一。本文通过对柳林地区煤层渗透性深入研究,并结合大量煤层气田勘探开发资料分析了影响柳林地区煤层渗透率的两大因素:煤体条件(煤的原生孔结构、煤体裂隙结构、煤体结构)、煤层赋存条件(埋深、地应力、储层压力)。针对该区多煤层区域上渗透率变化较大的情况,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该区煤层渗透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渗透性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对煤层进行了渗透性模糊综合评价,得出了该煤层渗透率为中等级别,评价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为寻找渗透性较好的矿区或井田提供了新的预测方法。
2013年05期 v.19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阅读次数:546 ] - 程雅丽;刘海增;王海涛;
通过对煤泥水处理过程的分析,分析了国内外煤泥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介绍了在煤泥水处理过程中用到的部分设备。通过分析大量煤泥水自动控制技术相关文献,综述了国内尾煤浓缩的自动控制现状及压滤机的自动控制化程度,根据现有的研究提出在煤泥水处理自动控制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煤泥水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013年05期 v.19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阅读次数:534 ] - 刘斌;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试验区域16122-1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进行分析,通过在试验区域16122-1工作面回采期间对工作面风量Q、日产量A以及上隅角瓦斯浓度C上三个参数进行数据监测,将工作面风量、日产量分别与上隅角瓦斯浓度拟合得出了瓦斯浓度变化曲线,并对拟合方法、拟合效果进行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条件,分析了拟合曲线不与理论完全吻合的原因,再次通过分析上隅角瓦斯浓度与工作面风量、工作面日产量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是上隅角瓦斯浓度随着工作面日产量的增大而升高,减小而降低;随着工作面风量的增加而降低,减小而升高,同时表明了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是可行、有效的。
2013年05期 v.19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阅读次数:397 ] - 邹进;吴杰;朱彤;
煤中全水分是炼焦精煤中一项重要的计价指标,中国动力用煤采用收到基低位发热量计价,每增加1%的全水分将会使发热量降低260 J/g左右。准确测定煤中全水分,可减少煤炭供需双方的质量纠纷,使煤炭按质计价更科学、公正、公平,在煤炭按质计价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准确测定煤中全水分可行的操作方法,以避免煤炭供需双方产生不必要的质量争议。
2013年05期 v.19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阅读次数:592 ] - 张凤桐;
国家标准GB/T 16417—1996《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自1997年实施至2009年已经执行14 a,随着行业技术进步及标准化技术的发展,原标准已有许多方面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结构、格式方面,也不符合GB/T 1.1—2009的要求。概括介绍了国家标准GB/T 16417—2011《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阐述了修订该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并对标准主要内容进行了说明。
2013年05期 v.19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阅读次数:40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