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1006-6772 

CN:11-3676/TD

主管: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主办: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煤炭工业洁净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编:解强

副主编:史翊翔  赵永椿   段伦博  曹景沛

执行主编:代艳玲

责任编辑:

常明然,010-87986452 

白娅娜,010-87986451 

张鑫

编辑出版:《洁净煤技术》编辑部

地 址:北京朝阳区和平里煤炭大厦12层(100013)

电话:(010)87986452/87986451

网址:www.jjmjs.com.cn

电子信箱:jjmjs@263.net

印刷:北京联合互通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国内发行:《洁净煤技术》编辑部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1430Q

广告发布登记号:京朝市监广登字20200056号


洗选加工

  • 三锥水介分选旋流器在粗煤泥分选中的应用

    崔广文;郭启凯;宋国阳;孙铭阳;

    介绍了中国粗煤泥分选的现状,对目前选煤厂中常见的粗煤泥分选设备做了简要评述。分析了煤泥重介旋流器、螺旋分选机、TBS干扰床分选机、水介分选旋流器在工业应用上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山东科技大学研发的三锥水介分选旋流器,对其进行实验室实验并对实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锥水介分选旋流器对+0.2 mm的煤泥有良好的分选效果,其不完善度I=0.088,证明是一种高效的粗煤泥分选设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3年01期 v.19 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阅读次数:732 ]
  • 矿物表面性质生物调节机理的研究

    张东晨;王涛;侯志翔;周倩倩;

    在生物选矿过程中,生物作用主要是发生在矿物表面,利用生物的调节作用使矿物表面电性、疏水性及润湿性等发生改变,有利于矿物的生物加工与处理。微生物在矿物表面产生的界面作用涉及的是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笔者对矿物表面与微生物之间的静电引力作用、特性吸附作用、黏附作用和微生物对能源物质需求的作用等进行分析,探讨了微生物对矿物表面的作用特点及矿物表面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为深入研究和揭示矿物表面的生物调节改性的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2013年01期 v.19 5-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阅读次数:709 ]
  • 察哈素选煤厂选煤工艺的设计

    王举龙;郑高超;张卿;

    通过对原煤性质的分析,说明原煤中矸石可能存在泥化现象,原煤煤泥含量低,煤抗碎强度好;原煤粒度组成受多因素影响变化较大,块煤系统能力设计应适当加大;原煤为易选煤,可采用高密度排矸工艺等简单易行的选煤方法。根据原煤性质及主要选煤方法特征,确定察哈素选煤厂采用重介质选煤工艺。根据设备选型原则,对选煤厂各主要设备进行了选型,并建议一次建成15 Mt/a的生产能力。最后详细分析了察哈素选煤厂主厂房内外工艺布置,说明选煤厂设计具有"设计合理、技术先进、系统可靠、高效低耗、整体配备、管理方便、效益优先"的优点。

    2013年01期 v.19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阅读次数:760 ]
  • 长平矿选煤厂的设计特点

    张信龙;庞鼎峰;侯晋兵;李恩强;张丽;可雪杰;

    介绍了长平矿选煤厂在选煤方法、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工艺布置、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设计特点,对选煤厂设计思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该设计以"设计合理、技术先进、系统可靠、整体配套、管理方便、效益优先"为指导思想,采用了先进的选煤方法和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均采用世界知名的选煤设备,工艺系统布置合理高效,自动化程度高,进而形成了高效的运行系统,产品结构调整灵活。该厂的成功设计对其他类似选煤厂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13年01期 v.19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阅读次数:881 ]
  • 风力干法分离细粒煤粉的研究

    王光泽;朱子琪;张宁;

    动力煤选煤厂细煤泥一般不分选,细煤泥经过压滤脱水后煤泥产品水分高,煤泥综合利用难度大,市场竞争力不强。为了降低煤泥水分,提高发热量,减小煤泥水系统负荷,提出风力干法分离细粒煤粉,干燥粉煤回掺以降低煤泥水分的方法。从理论上介绍风力干法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可行性,给出基本流程,结合流程分析部分细颗粒不进入主选系统的优点。对分离室内处于理想状态下的单个细颗粒煤粉进行受力分析,计算分离室内主要的分离参数。初步效益估算表明:风力干法分离细粒煤粉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前景广泛,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2013年01期 v.19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阅读次数:976 ]
  • 郭家湾选煤厂优化设计思路

    黄开林;柳建华;

    对郭家湾选煤厂从初步设计到优化设计进行项目背景分析。重点介绍了郭家湾选煤厂优化设计思路。其主要是综合原煤性质、用户对产品的要求、最大产率和最高经济效益等因素为依据进行制定。从简化洗选工艺、降低次生煤泥量、丰富产品结构、设备选型科学合理、优化总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优化设计不仅对洗选工艺环节进行了合理选择,同时对设备选型配置、煤流走向、建构筑物都进行了合理优化。

    2013年01期 v.19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阅读次数:747 ]
  • 林西选煤厂重介系统耐磨材料的改进

    张亮亮;

    针对林西选煤厂重介系统管路和部分集料箱体经常出现磨损的情况,提出采用2种新型耐磨材料———KMTBCr26高铬铸铁耐磨管和陶瓷(Al2O3)内衬贴片复合耐磨管,并分析了2种材料的技术参数和性能特点。研究发现陶瓷内衬贴片复合耐磨管的耐磨性比高铬铸铁耐磨管高,但焊接性能差,更换其需法兰连接,工作量大。因此选煤厂采用KMTBCr26高铬铸铁耐磨管替换原管道。对FJC系列喷射式浮选机充气搅拌装置的磨损件、三产品旋流器矸石段底流口管道、煤泥旋流器精煤集料箱底部锰钢板及各种规格耐磨管道进行更换后,降低了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减少了维修量和生产费用,同时提高了精煤产率,降低了药剂消耗。最后采用年费分析法对耐磨材料进行了经济评价,说明使用高铬铸铁耐磨管每年可节约费用19012元,经济效益显著。

    2013年01期 v.19 27-2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阅读次数:670 ]
  • 原煤选前脱粉技术经济指标探讨

    陶亚东;

    为了解决神东目前煤泥处置存在的混煤水分高、细煤泥难处理、冬季易发生冻车等问题,论述了选前脱粉的可行性。为了找出适合神东目前的脱粉技术,并以大柳塔选煤厂活井系统为例,从技术经济方面系统分析了脱粉前后煤泥量、材料费、煤泥处理设备等变化情况,发现按照25 mm和13 mm分级,分别可以多收益1.46亿元和1.07亿元。结果表明:选前脱粉降低了煤泥处理系统负荷,简化了煤泥处理工艺,降低了煤泥处理费用,提高了末煤系统入洗能力,提高了精煤分选精度、商品煤产率提高了1.02%,降低了混煤水分1.04%。

    2013年01期 v.19 30-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阅读次数:650 ]
  • 青龙寺选煤厂优化设计

    朱启军;

    通过青龙寺矿区煤质特征分析、筛分和浮沉实验资料分析以及可选性评定,确定了选煤厂产品结构。选煤厂入洗上限为50 mm,入洗下限为0.25 mm,经粗煤泥分选和细煤泥干燥的研究,最终确定工艺流程为50~0 mm原煤采用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分选;1.5~0.25 mm的粗精煤和粗中矸煤分别回收后掺入精煤和中煤;-0.25 mm细粒煤采用加压过滤机及压滤机联合脱水,脱水后细煤泥可直接掺入中煤或矸石,也可部分或全部进入干燥系统干燥,干燥后的煤泥掺入中煤。此优化设计工艺系统与原地面工艺系统方案相比优势显著。

    2013年01期 v.19 33-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阅读次数:664 ]

煤质技术

  • 多功能淀粉基型煤黏结剂的研究与应用

    王仁章;牛玉;杨清双;林鹏;黄葵;崔国星;苏志忠;

    以型煤稳定性为考察指标,研究NaOH与玉米淀粉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及无烟粉煤与黏结剂的比例等因素对型煤稳定性的影响。用改性淀粉黏结剂与无烟粉煤混合,采用单因素实验法优化型煤成型的制备条件。黏结剂的最佳制备条件:反应时间1 h,反应温度75℃,淀粉与水的质量比1∶14,NaOH与水的质量比1∶100,黏结剂占煤球质量的13%。添加了多功能淀粉基黏结剂的型煤的热稳定性较好,采用最佳的制备条件,制得抗压强度为1032.4 N的型煤。

    2013年01期 v.19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阅读次数:859 ]
  • 低阶煤干燥脱水技术的研究

    朱川;杨晓毓;邵徇;

    介绍了转筒式干燥工艺、流化床干燥工艺、气流床干燥工艺等蒸发干燥工艺和热力脱水工艺(HTD)、机械热挤压脱水工艺(MTE)、UBC低阶煤干燥提质技术等非蒸发脱水工艺的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等。分析了低阶煤脱水工艺系统建设过程中干燥工艺、厂址、干燥介质与能源消耗的选择原则和依据。发现低阶煤干燥脱水工艺的选择应考虑目标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产品加工工艺对提质煤水分的要求且应尽量选择安全可靠、能耗较小、成本较低的干燥技术。厂址的选择需多方面综合考虑。干燥介质的选择应因地制宜,同时必须综合考虑干燥介质的成本及安全性。较低的干燥能耗才能够保证干燥工艺的长期运行,并产生经济价值。低阶煤干燥脱水技术的研究为低阶煤干燥工艺的选择及良好运行提供参考。

    2013年01期 v.19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阅读次数:841 ]
  • 活性焦脱汞实验研究

    赵玉冰;郭淼;白中华;马辰腾;史亚微;

    针对吸附剂对气态汞吸附效果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活性焦吸附剂对气态汞的吸附性能,对同种活性焦吸附剂不同吸附方式进行脱汞实验研究,分析了活性焦脱汞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粒径和接触面积对吸附剂脱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活性焦最大吸附率出现在最开始,且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活性焦的吸附率逐渐减小,直到吸附量接近饱和,2种活性焦的饱和汞吸附量分别达到了1.137μg/g和0.792μg/g;随着活性焦质量的增加,最大吸附率及吸附饱和时间也随之增加;改变吸附方式可将最大吸附率由原来的20%左右提高至近40%,即增加吸附剂与汞的质量比可提高吸附剂的最大吸附率,增加吸附剂与含汞气体的接触面积可更好地提高吸附剂的脱汞效率。

    2013年01期 v.19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阅读次数:838 ]
  • 蒸汽管回转褐煤干燥及传热特性

    余学海;廖海燕;翟剑萍;詹仲福;赵旭;

    采用蒸汽管回转式干燥装置进行褐煤干燥传热实验研究,获得不同工况下的传热特性。实验表明:相同转速下,给煤量从79.04 kg/h增加到132.5 kg/h,传热系数从35.94 W/(m2.K)增加到36.83 W/(m2.K)后下降为33.34 W/(m2.K);相同煤样条件下,也存在最佳干燥机转速,当转速从0.5 r/min增加到3.7 r/min过程中,传热系数先增大后下降。通过对工业用褐煤干燥装置进行传热性能测试,获得了放大装置的传热系数。结合因次分析方法和褐煤干燥传热关联数学模型,研究分析了影响干燥传热系数的相关因素。根据实验数据和工程测试数据获得了褐煤干燥传热模型的关键参数,其中a,b,c系数值分别为0.036,0.14和19.77。该模型起到了经验放大和工业验证的作用,对工程设计和计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3年01期 v.19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阅读次数:980 ]
  • 中国褐煤干馏的利用前景

    薛选平;史剑鹏;胡昌兰;田朋军;谢建锋;陈晓菲;赵杰;

    中国目前能源结构形式决定了储量相对丰富的褐煤资源将是未来可利用的主要能源。基于褐煤水分高、热值低、易风化自燃但其挥发分高、活性好、氢碳原子比高的独特性质,是作为干馏转化的理想原料,探讨了褐煤干馏转化对保障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及能源安全的重大意义;并对褐煤干馏转化的必要性、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

    2013年01期 v.19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阅读次数:708 ]
  • 褐煤成型技术研究现状

    王岩;裴贤丰;张飏;王世宇;白效言;王之正;

    中国褐煤资源丰富,由于其煤质特点,利用褐煤时需要进行提质加工。褐煤提质加工技术众多,国内外的褐煤提质加工技术主要包括热解提质加工工艺、脱水提质加工工艺及成型提质加工工艺等。褐煤成型技术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通过特殊的工艺,克服原煤存在的缺陷,生产出质量优良的产品;解决了褐煤易自燃、水分含量高等对长距离运输及储存不利的问题,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综述国内外褐煤众多提质工艺中的成型技术现状,介绍具有代表性工艺技术的主要特点,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褐煤成型工艺技术的主要指标,总结了褐煤成型工艺技术在中国今后的发展。

    2013年01期 v.19 57-6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阅读次数:913 ]
  • 东庞煤矿高硫煤配煤炼焦的研究与应用

    武晨晓;

    东庞煤矿9号煤资源丰富,为高硫气肥煤和肥煤,黏结性很好,适当降硫就可用于炼焦配煤,此品种在周边用户群中有一定的需求。通过对东庞矿区的2号煤和9号煤进行配煤、煤质分析、40 kg焦炉炼焦实验等,研究配煤指标变化和成焦性能。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实验结果表明:配煤具有煤种的单一性,其工业性质及黏结性等指标具有近似的数学加权性,通过配煤入洗可以实现高低硫资源煤质指标互补。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际生产,改造东庞矿洗煤工艺,新建东庞矿西庞井选煤厂,实现高硫煤的全部配煤入洗,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中高硫气肥煤品种,扩大了炼焦资源和高硫煤用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2011年生产高硫精煤111万t,直接增加收入1.5亿元。

    2013年01期 v.19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阅读次数:965 ]

转化利用

  • 煤气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高聚忠;

    介绍了国内外煤气化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重点对几种典型煤气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对Lurgi炉、BGL炉、GE气化炉、多喷嘴炉、清华炉、Shell炉、GSP炉、两段炉、航天炉等典型煤气化炉的结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从8个方面分析了煤气化技术的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煤气化技术创新建议,指出未来煤炭的清洁高效转化利用将以大型、先进的煤气化技术为核心,以电、化、热等多联产为方向进行技术集成。

    2013年01期 v.19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阅读次数:1609 ]
  • GSP气化技术工业化应用及发展方向

    杨英;魏璐;罗春桃;

    简要介绍了GSP气流床气化工艺流程和技术特点,针对GSP气化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出现的粉煤输送不稳定、点火烧嘴脱火烧穿、特殊件磨损、水冷壁烧损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并提出改进措施。针对目前气化技术研究现状指出了GSP气化技术的研究思路及方向。

    2013年01期 v.19 72-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阅读次数:1243 ]
  • 谢一矿深部煤配煤炼焦实验方案设计

    马晓程;邵群;周佳;葛武杰;李森;

    淮南谢一矿深部优质炼焦煤资源主要为肥煤和焦煤。为了充分合理利用本区优质深部煤炭资源,以该区4种主要炼焦煤为原料,采用正交法设计配煤方案,选用L93(4)正交表进行炼焦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排列了各原料煤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结果表明:当配煤中气煤、1/3焦煤、肥煤、焦煤质量比为15∶35∶10∶40时,焦炭的综合质量最优。

    2013年01期 v.19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阅读次数:687 ]
  • Fe_3Al滤芯在煤气化装置飞灰过滤器中的应用

    王浩;杨军军;刘冠颖;王凡;王军;朴竣明;李海宾;

    为了解决在干法除尘煤气化技术中广泛使用的飞灰过滤器陶瓷滤芯断裂问题,以神华煤制油装置飞灰过滤器为研究对象,将采用Fe3Al材料制得的滤芯在过滤器中使用。通过测定合成气及飞灰特性、过滤效率、流量-压差曲线、滤饼孔隙率等来分析这种新型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该滤芯在处理量3×105m3/h情况下,压差稳定控制在20 kPa左右。同时具有良好的耐H2S腐蚀能力,轻微表面腐蚀产物为颗粒状FeS,直径小于0.5μm,可以实现在煤气化装置中的稳定应用。

    2013年01期 v.19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阅读次数:905 ]

煤炭燃烧

  • 生物质半焦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潘伟林;朴桂林;谢浩;张居兵;

    为了提高生物质秸秆利用率,以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在400、450℃的炭化温度下制备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半焦。采用TG-DTA热分析联用技术研究了升温速率、氧浓度对半焦反应动力特性的影响,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获得了不同工况下的频率因子及活化能。实验结果表明:活化能随着升温速率的变大及氧浓度的提高而略微减小;频率因子受升温速率以及燃烧氛围影响较大,氧气浓度越高则频率因子越大;升温速率越快则频率因子越大。

    2013年01期 v.19 83-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阅读次数:932 ]
  • 煤焦燃烧特性及反应活性探究

    董爱霞;张守玉;王健;郭熙;陈川;熊绍武;吕俊复;丁艳军;董建勋;

    中国褐煤资源丰富,然而由于褐煤自身特点使其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针对中国褐煤应用最广的途径———燃烧,借助热重分析仪对不同热解终温的褐煤半焦及热解终温为1273 K的褐煤半焦与原煤的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Coats-Redfern法进行了燃烧动力学的分析,通过求得的表观活化能表征煤焦的燃烧反应活性。研究发现:热解终温越高,煤焦的燃烧特性越差;掺混褐煤有助于提高其半焦的燃烧特性,而掺混燃料的燃烧稳定性几乎和原煤无差别,且随着掺混比例的增加,混合燃料的活化能逐渐增大,越不易点燃,掺混半焦对燃料的燃烧特性和反应活性都有影响。相同制备条件下的烟煤半焦和褐煤半焦的燃烧动力学参数尤其是活化能相差很大,可见煤焦的燃烧反应活性与煤种有关。

    2013年01期 v.19 87-9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阅读次数:818 ]
  • 煤热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秦丽娜;李建伟;周安宁;

    通过对煤热解反应动力学分析,基于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建立了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表示煤炭热解过程。确定了可以预测热解产物组成、分布与热解终温和升温速率关系的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各种挥发分产物析出率越来越接近最大产率;半焦C含量增加,但产率下降,H,O,N和S等元素降低。升温有利于提高半焦脱硫率、脱氮率。温度为600℃左右时,除H2外的大部分挥发分基本析出,半焦元素变化幅度减小。热解终温较低且一定时,较慢的升温速率有利于各热解挥发分最大限度析出。

    2013年01期 v.19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阅读次数:778 ]
  • 部分气化煤制气多点喷射再燃脱硝的冷态流场研究

    王伟平;张忠孝;滕叶;陈永权;

    以某130 t/h锅炉为原型搭建冷态实验台,研究部分气化煤制气再燃技术中多点喷射再燃气流对炉内上升气流的覆盖率,并采用标准湍流模型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实验中八点喷射再燃气流对上升气流的覆盖率高,且4种工况中四角侧气流以41.17°射入,四墙中心处再燃气流以84.57°射入时,再燃气流对上二次风的覆盖效果最好。

    2013年01期 v.19 97-10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阅读次数:929 ]

节能减排

  • 内蒙古东胜煤田矿井水水质特征与水环境评价

    刘艺芳;武强;赵昕楠;

    以中国内蒙古东胜煤田的矿井水为研究对象,以地球化学、煤化学、矿井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学科为理论指导,在现场地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性地采集水样,并通过仪器对矿井水的pH值、总硬度、SO42-、Cl-及HCO3-进行测试评价,对水质的化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合矿井水评价方法,利用灰色聚类法,以总硬度、Cl-、SO42-三项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建立水质数学模型,进行统计计算,定量化的实现对东胜煤田矿井水环境的评价。结果表明:东胜煤田的矿井水水质属于中等-较好型,优良型地下水占39%,Ⅲ型地下水占44%,因此东胜煤田的矿井水为Ⅲ型地下水环境。

    2013年01期 v.19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阅读次数:731 ]
  • 永陇矿区某大型矿井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郭欣;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是煤炭采选类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可缺少的专题内容,主要是估算煤炭开采造成的环境损失,通常采用费用效益法,从全社会角度出发,分析项目建设对整个社会的净贡献。本文以永陇矿区某大型矿井建设项目为例,采用费用效益法对该矿井建设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分析,定量预测了该煤矿开发对环境影响程度和环境经济损益,从环境经济角度对该矿井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项目开发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从环境经济方面为建设项目的审批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依据。

    2013年01期 v.19 107-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阅读次数:674 ]
  • 具有突出危险性煤层群煤气共采技术

    汪长明;

    为保障具有突出危险性煤层群的煤气共采,以谢一矿为试验矿井论证了开采保护层的可行性,并对保护层工作面进行了突出危险区域划分和采用多种方法抽采煤层群瓦斯。试验结果表明:开采保护层并结合多方法的抽采措施后,被保护保护效果及瓦斯抽采效果明显,实现了具有突出危险性煤层群的煤气共采。

    2013年01期 v.19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阅读次数:576 ]

信息检索

交流园地

  • “十二五”期间中国煤炭科技的发展方向

    杨丽;

    文章介绍了煤炭在世界和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分析了目前制约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中国煤炭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以《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为指南,提出今后几年在煤炭开采、煤层气开发、煤炭加工转化、煤矿数字化等领域的科技发展重点;指出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煤层气利用率,提高煤机装备和生产环节自动化控制水平,促进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将是煤炭科技发展的奋斗目标。

    2013年01期 v.19 112-1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阅读次数:535 ]
  • 全面质量管理在选煤厂中的应用

    张卿;郑高超;王举龙;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文章从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入手,分析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面的质量管理3个方面在选煤厂的应用。最后建议选煤厂从上到下重视质量管理,把质量管理作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把选煤厂真正建设成设计合理、技术先进、系统可靠、高效低耗、整体配套、管理方便、效益优先的新型选煤厂。

    2013年01期 v.19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阅读次数:647 ]
  • 德士古气化炉激冷水流量低原因探究

    常亮;宋淑群;孔祥波;

    简要介绍了德士古气化炉水系统流程和激冷水管路结垢原理,通过对德士古气化炉检修发现问题以及对系统灰水水质的综合分析,发现影响德士古气化装置激冷水流量低的原因是碳洗塔底部及黑水过滤器底部有积渣,滤网结垢堵塞。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及防范措施,确保激冷水管路不因结垢、存渣而堵塞,能够供应足够的激冷水,满足气化炉高负荷运行需要。

    2013年01期 v.19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阅读次数:679 ]
  • 新型全柱状采样器研究与推广应用

    吴杰;邹进;朱彤;

    由于煤炭是大宗产品,动力用煤煤量较大,供销频繁。电煤紧张时,煤炭供需双方质量纠纷不断,现行机械化采样器是按照标准煤炭产品设计的,在贵州省使用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极不适应煤炭市场复杂的质量状况。企业使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分层装车、不同品质的煤混装等造成购煤企业不能评价煤炭的真实质量,热值虚高,经济损失较大。根据现行机械化采样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全柱状、全深度、全断面、全方位采取子样,子样量大且全部破碎缩分,解决了物料不均匀情况下的采制样难题,检验结果取得较好的准确性。

    2013年01期 v.19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阅读次数:755 ]
  • 下载本期数据